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的过程,三种常见方法各有特点与流程。市场法通过比较类似资产交易价格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,收益法基于资产未来收益能力评估,成本法则从资产重置成本角度考量。
市场法的评估流程较为直接。首先要广泛收集与评估对象相似的资产交易案例,这需要评估人员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丰富的信息渠道。涵盖不同地区、不同时间的类似资产交易情况,包括交易价格、交易时间、资产状况等详细信息。接着,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筛选和分析,确保案例与评估对象在资产类型、交易条件、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足够的相似性。剔除异常或不具代表性的案例后,选取若干可比案例作为参照。然后,根据评估对象与可比案例的差异,对可比案例的交易价格进行调整。这些差异因素可能包括资产的实体特征、交易时间差异、区域因素等。通过一系列调整系数,将可比案例价格修正为与评估对象更具可比性的价格。综合考虑多个可比案例的调整后价格,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得出评估对象的价值。可以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法,也可以根据各案例与评估对象的相似度赋予不同权重后加权平均。
收益法的评估流程重点在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测。明确评估对象的收益口径,确定是基于净利润、净现金流还是其他收益指标进行评估。对评估对象所处的行业环境、市场竞争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,以判断其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和增长趋势。接着,预测评估对象未来各期的收益。这需要结合历史收益数据、行业发展趋势、企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。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或具有创新性的资产,可能需要更多地参考市场调研和专家意见。在预测过程中,要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,并进行合理的风险调整。然后,确定合适的折现率。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者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回报率,它与资产的风险水平密切相关。通常根据市场上同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、行业平均收益率以及评估对象自身的风险特征来确定。将未来各期收益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,汇总计算得出评估对象的现值,即评估价值。
成本法的评估流程围绕资产的重置成本展开。估算资产全新状态下的重置成本。这可能涉及到对资产的购置成本、建造成本、运输成本、安装调试成本等各项费用的核算。对于一些通用设备,可以参考市场上同类新设备的价格;对于自制或专用设备,则需要根据其原材料、人工、制造工艺等因素重新估算成本。接着,确定资产的实体性贬值。通过观察资产的实际磨损程度、使用寿命等,结合专业的评估技术和经验,估算资产因使用和自然损耗而导致的价值减少。然后,考虑资产的功能性贬值。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,资产可能会出现功能落后的情况,从而导致其价值降低。评估人员需要分析资产与当前同类先进资产相比的功能差异,并估算由此带来的贬值。计算经济性贬值。当资产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,如市场需求下降、竞争加剧等,可能会导致资产的收益减少,进而产生经济性贬值。综合考虑以上各项贬值因素后,用重置成本减去各项贬值,得出评估对象的价值。
资产评估的三种方法各有优势与适用范围,在实际评估工作中,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,相互验证和补充,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